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黄陂人文

黄陂人文

关键词:黄陂人文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黄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huangpi.ccoo.cn
  • 感谢 qqid669516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33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部,历史文化悠久。据考古发现证明,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,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区南的盘龙城,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。这座商代早期城址,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,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。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。据旧
黄陂区

  黄陂区
志记载: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。春秋属黄国之地,楚成王灭黄归楚。秦统一中国后,分楚为四郡,黄陂属南郡。汉属西陵。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,以此地当江、汉之口,拒吴侵轶,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,名黄城镇。北周大象元年(公元579年)改为南司州州驻地,并置黄陂县。隋初改县为镇,后复为县。唐初属南司州,后州废,属黄州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,寄治鄂州青山矶(今武汉市青山区)。
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,属黄州路。明属黄州府。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(驻地今汉阳区)至清末。中华民国初年,废府改道,属汉阳道。自民国21年起,先后属第二、三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。建国初属孝感市管辖。1983年10月,划归武汉市管辖。1998年9月15日,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,设立武汉市黄陂区,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,区人民政府驻前川街道。黄陂区与上海市松江区,广东连平县,新疆喀什市(2010年喀什特区),西藏乃东县,湖北罗田县结成友好城市,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。[7]
民风民俗
古色古香的大余湾里,村民一边包粽子一边拉家常。老宅子前,挂满了艾草、菖蒲、五毒旗,及大红灯笼。由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联合主办的大型主题活动《我们的节日·端午中华长歌行》,在大余湾景区取景拍摄。央视这次拍摄之所以选择黄陂,是看中了这里浓厚的“端午味”。盘龙城后湖村有着端午赛龙舟的传统,全自2013年5月13日起,摄制组已在黄陂盘龙城后湖村拍摄完成渔民捕鱼、龙舟队赛前组织与训练、赛前祭祀等项目。
玩灯流行于武汉黄陂区特有的叫法,玩灯在黄陂地区是指集“舞狮、舞龙、彩船、跑竹马、踩高跷、鱼灯、蚌壳精”等于一体的一种庙会。
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民俗活动,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,尤其以武汉黄陂的僵狮子最为有名。过年习俗,长江流域马灯,北狮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而来。
斗鸡、吹糖人、皮影戏,黄陂首届民俗文化节在大余湾开幕,10多个民俗艺术项目登场亮相。现场可以看到激烈的斗鸡表演,两只大公鸡斗成一团,打的羽毛飞散。训练员马师傅介绍,这两只斗鸡是他从小饲养的。就像武侠小说中练轻功,为了让斗鸡腾跃得更高,从小就给鸡腿绑上沙袋训练。民俗文化节期间,大余湾还将有头接钢球、气功喷火、飞斧、皮影戏、抛球招婿、考状元等表演。[2]
名胜古迹
黄陂区古迹甚多,文化遗存丰富,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区县之一。公布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。其中国家级1个,省级5个,市级8个,区级12个。主要有:
附近景区

  附近景区
盘龙城遗址:位于黄陂滠口街道。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,南北宽约1800米,总面积378万平方米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。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,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“前朝后寝”的分布格局。城外有居民居住地、手工业区、墓葬区。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、铜钺、玉戈、陶器、木雕等,工艺精细,形制完备。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鲁台山古墓葬群:位于前川街道的鲁台山西南,1978年发现。整个墓葬群范围:东西长300米、南北宽100米,共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。其中西周墓5座,春秋战国墓30座。这批墓葬群,共出土160件铜、玉、陶器,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。铜器造型严谨,花纹繁缛。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双凤亭:建于鲁台山,临滠水,眺区城。相传宋仁宗时,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,后生二子,取名程颢、程颐。二程崇尚儒学,尊奉孔子,乃筑台以望鲁,并取名望鲁台,鲁台山由此得名。二程学识渊博,诗文出众,为宋代大理学家,誉满国中。为缅怀先贤,宋代始建“清远亭”于鲁台山。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,改称“双凤亭”。其间1962年和1984年两次维修。今日双凤亭,琉璃碧瓦,斗拱飞檐,造型严谨,气势恢宏。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木兰山:位于黄陂区木兰乡。山势呈南北走向,群峰攒簇,古木参天,方圆30平方公里,最高峰祈嗣顶582.1米,系大别山南的高峰之一。南北朝,羌胡入侵,木兰山下一位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,替父从军,驰骋疆场12年,屡建奇功。班师后,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。木兰不受朝禄,愿归桑梓奉养父母。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。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。木兰山又是华中地区著名的宗教圣地。其宗教活动始于隋、兴于唐而盛于明,是中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。
传统文化
湖北大鼓   是黄陂、孝感一带流行一种叫“打鼓说书”的曲艺,它采用黄陂、孝感方言说唱,故称“黄孝大鼓”。黄孝大鼓有很强的表现力,‘既能说生活小故事,又能说唱长篇大书。地方特色浓郁,深受群众喜爱。黄孝大鼓以方言说唱,言中带韵,生动风趣,唱腔多带“甩腔”,既可表达缠绵情思,又可化为嘲讽戏谚,高潮时还可慷慨悲歌,感染力极强。说唱中,往往穿插着“包袱”,引人入胜。它的表演也独具特色,表演者前置一面小鼓,左手持云板,右手拿鼓签。现在流行的湖北大鼓,就是在黄孝大鼓的基础上改进、演变而来的。
黄陂木版年画为民间画匠、雕刻匠、印刷匠纯手工工艺制品,作品产生于一匠多艺制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简易家庭作坊。黄陂民间彩词 是在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喊彩和唱彩歌较为流行。
黄陂泥塑  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。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。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。
楚剧  是湖北黄陂、孝感一带的花鼓戏,原称黄孝花鼓,由民间划莲船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。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之一,具有生动活泼、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。其演出剧目,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故事,。楚剧重唱工,特别是传统折子戏,多为二唱到底,唱腔用迟腔,优美动听。百余年来,楚剧久盛不衰,造就了一批遐迩闻名的名演员。如:李品三、李小安、江秋屏等,在民间影响很大。黄孝花鼓深为群众喜爱,可反动统治阶级屡查屡禁,致使部分艺人流荡到汉口法租界,汉口德租界。一九二六年北伐军会师武汉,黄孝花鼓第一次获得合法地位,更名楚剧,并在“血花世界”(即今民众乐园)演出。[1]
人口统计
2007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18474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202569人,农业人口915905人;男性人口569767人,女性人口548707人;2007年年末,全区常住人口为90.5万人(常住本区半年以上人口);全区出生人口8847人,出生率7.73‰;死亡人口5091人,死亡率4.45‰;人口密度495人/平方公里;60岁以上人口149297人,占总人口比例为13.3%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